正常的肩關節,周邊的肌肉是能幫助穩定上肢,並將肱骨頭穩定在肩關節窩內(圖A)。中風後肩膀肌肉無力,因此手臂的重量會因地心引力往下掉,因此會產生肱骨頭些微掉出肩關節的情況(圖B),也是我們所說的肩關節脫位。
並不是所有肩關節脫位的患者都會產生肩疼痛情況,但若因肩關節肌肉無力造成手臂重量持續拉扯周圍組織(肌腱、韌帶),則有可能會有疼痛狀況產生。中風後肩關節肌肉的痙攣則會有較高的風險導致肩膀疼痛,因痙攣會導致肌肉的失衡以及動作模式的改變。
其他肩關節結構的問題則是肩關節的夾擊(shoulder impingement),上方左圖可以看到我們的肩關節(Bursa)位在我們棘上肌肌腱(Supraspinatus tendon)的上方,當我們手臂上舉時,若棘上肌有力是可以將我們肱骨頭下壓,讓我們在手臂上抬過程中避免夾擊到肩關節。但中風後棘上肌無力,造成手臂在上抬的過程中更容易夾擊到肩關節(上方右圖),特別是抬手超過90度時。
以上是一種考量,但大部份還要考量肩胛骨(scapula)的位置,由於無力和痙攣的關係會讓肩胛骨處在不佳的位置,再加上有些較嚴重個案會有駝背情況,因此如果只將手抬起,不關心肩胛骨的位置和軀幹姿勢,是更容易產生肩夾擊的情況。
對於一些中風個案,訓練肩膀及肩胛骨肌肉可以減少疼痛,例如使用單手或雙手的支撐桌面、椅子或拐杖,在水平面以下往各方向抬手(視情況漸漸增加重量)。若有肩痛的患者,應提醒在抬手訓練時,保持肩關節處在外轉的角度,減少肩部夾擊的風險,也就是大拇指朝上的動作。
治療原則:
- 中風後肩半脫位的情況相當常見,因此要避免後續產生疼痛情況,必需要先做些措施,例如關節擺位與被動關節活動,在幫個案轉位或移動時,避免拉扯手臂及正確輔助方式。
- 使用電刺激,搭配想像及輔助動作產生。中風臨床指引,肩關節脫位電療建議時間為1.5~6小時/天、5~7天/週、六週。
- 請治療師矯正肩胛骨位置與肩關節盂的位置,做上肢承重訓練,刺激肩關節周圍的肌肉張力,可根本治療半脫位問題。
有關肩痛訓練注意事項:
- 動作過程要在不痛的範圍內訓練,一開始以減少手臂重量、漸漸到自主維持手臂重量活動、最後才是使用沙包重量來訓練。
- 動作過程中盡量保持肩關節小於90度,減少肩夾擊風險。
- 在做手臂動作時,仍要保持軀幹直立(不能駝背或前傾)和肩胛骨處在良好位置。
- 找一位治療師來完整評估你的肩關節狀況,並作更仔細的動作訓練及功能性電刺激,增加正確肌肉動作使用和避免錯誤訓練的情況。
參考文獻:
1. Review : Painful hemiplegic shoulder in stroke patients: Causes and management2. Demystifying Poststroke Pain: From Etiology to Treatment
3. Chronic Pain After Stroke: A Hospital-Based Study of Its Profile and Correlation with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4. GRASP | Neurorehabilitation Research Program
陳俊宇 物理治療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