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對於神經復健有興趣的治療師,都發現今年有位大師Dr. Louise Ada來台的課程,講述有關最新的行走訓練研究結果運用於中風個案的臨床工作,強調物理治療專業針對無獨立行走能力的訓練及有獨立行走能力個案的行走品質改善。這邊提供課堂重點給大家。首圖是針對個案在肌力各階段該使用何種策略的完整地圖。
1. 對於中風後較無力的個案(肌力小於三分者),比起安慰劑,週期性電刺激有助增加肌力。
2. 對於較有力的中風個案(肌力大於三分者),則改由漸進阻力訓練更有效增加肌力,但對於功能活動上,肌力小於三分者增加肌力對功能上有顯著幫助。
3. 針對行走速度,對於肌力小於三分者,增加肌力有助增加行走速度,但對於肌力大於三分者,增加肌力則無法增加行走速度,肌力大於三分者,主要訓練在於協調。
4. 中風個案通常會有較小的步伐和較高的步頻,因此藉由節拍器或節奏引導能讓兩側步伐大小和頻率得到對稱的效果。
5. 研究發現,使用節奏引導加上跑步機訓練,每週四次,每次30分鐘能短期增加行走速度與步伐長度。
6. 當協調性足夠後,可增加行走速度、準確度、改變方向、走樓梯、爬斜坡、轉身、改變環境,行走時增加手操作或是說話來增加挑戰性。
7. 我們該把注意力放在中風後的負向症狀(肌力、協調)而非正向症狀(痙攣)。
8. 典型無力的分布為,遠端比近端無力(例如腳踝比大腿無力),伸肌比屈肌無力(上肢),屈肌比伸肌無力(下肢),但有文獻也發現不一定是這樣分布,也常有例外。
9. 單獨肌力測試後發現,與行走速度最有相關肌肉群為踝背屈肌、髖彎曲肌、踝外翻肌、膝彎曲肌、髖內轉肌。
10. 肌力訓練是必需的、有效的並且無害的,應該及早介入、所有單一肌肉都該訓練、針對縮短肌肉加強、強調速度(速度慢也是無力的表現)。
最後分享一個網路物理治療運動圖庫,可選擇你要的疾病、訓練類型、訓練難易度、部位、年齡等,輸出PDF檔給你的個案當作回家作業,相當實用。看不懂英文的朋友,也可以選擇中文版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