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0日 星期四

【中風復健】限制誘發動作療法

                                                                                              陳俊宇 物理治療師

✓ 什麼是限制誘發動作療法(CIMT)?

簡單來說,就是限制好側的動作和使用,並對患側肢體進行高重複次數的特定任務訓練,訓練時並配合行為塑造技巧(shaping techniques)。

起源:
來自Mott & Sherrington1985年的一項實驗,利用背神經根切除術將猴子單側肢體神經切除,猴子後續就不會去使用牠的患側手,隨後研究發現將好手固定一段時間並訓練患側手,患側手便開始出現動作。

✓ 限制誘發動作療法的標準:分為傳統式改良式


傳統式

  • 每天90%的清醒時間需限制好側手
  • 每天六小時的行為塑造技巧(shaping techniques)訓練。(意指漸進式難度訓練達成功能性活動)
  • 手腕伸直(上翹)至少20度
  • 掌指關節(MP)、指間關節(IP)伸直至少10度
  • 行走不需輔具
  • 認知功能正常,小於75歲
  • 慢性中風患者
由於以上標準在臨床上很難實現,後來便發展出修正版的標準。

改良式
  • 降低限制好手時間:介於30分鐘~6小時
  • 手腕伸直(上翹)至少10度
  • 大拇指伸直或是外展至少10度
  • 其餘至少兩指可以伸直10度
  • 可使用在較早期中風患者,例如亞急性期


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臨床指引】改善慢性中風患者、不完全脊髓損傷和腦傷的行走功能


神經損傷(腦中風、脊髓損傷、腦傷)後的行走功能相信是許多人在復健過程中的重點目標,這次的臨床指引總共討論八項訓練內容,我將最重要的活動敘述總結(Summary of action statements)和研究建議(Research recommendation)翻譯如下:

  1. 中到高度的有氧強度行走訓練(Walking Training at Moderate to High Aerobic Intensities)
    ✓ 活動敘述:
    基於有中風患者的證據優勢,針對發病六個月後與其他治療介入相比,有較少的證據顯示不完全脊髓損傷和沒有證據顯示腦傷患者。臨床人員應該使用中度到強度的行走訓練可以改善行走速度和距離
    證據品質:I-II
    建議強度:強烈建議在中風患者上

    ✓ 研究建議:
    高強度行走訓練在研究中有相當一致的效果,雖然在強度上的變化仍要加入考量,並且在達到超過80%的心律儲備量(Heart Rate Reserve)時的影響和安全性,在訓練間應進行評估。

  2. 行走訓練搭配虛擬實境的擴增回饋(Walking Training With Augmented Feedback/Virtual Reality)
    ✓ 活動敘述:
    基於有中風患者的證據優勢,針對發病六個月後與其他治療介入相比,沒有證據顯示不完全脊髓損傷和腦傷患者。臨床人員應該使用虛擬實境搭配行走訓練可以改善行走速度和距離。
    證據品質:I-II
    建議強度:強烈建議在中風患者上

    ✓ 研究建議:
    未來研究應評估訓練的量和強度來估算虛擬實境結合行走訓練的相對貢獻。此外,特定的虛擬實境系統對於患者的吸引程度會略有不同,她們的相對效率應該被評估。

  3.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
    ✓ 活動敘述:
    基於有中風患者和不完全脊髓損傷的證據優勢,針對發病六個月後與其他治療介入相比,沒有證據顯示腦傷患者。臨床人員可以考慮肌力訓練來改善行走速度和距離。
    證據品質:I-II
    建議強度:微弱建議在中風和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上

    ✓ 研究建議:
    高強度(≥70%1RM)肌力訓練與任務型訓練(例如行走訓練)在行走和肌力上的結果上仍須評估相對的效力。

  4. 腳踏車與臥式踏步機訓練(Cycling and Recumbent Stepping Training)
    ✓ 活動敘述:
    基於有中風患者的證據優勢,針對發病六個月後與其他治療介入相比,沒有證據顯示不完全脊髓損傷和腦傷患者。臨床人員可以考慮高有氧強度的腳踏車或臥式踏步機來改善行走速度和距離。
    證據品質:I-II
    建議強度:微弱建議在中風患者上

    ✓ 研究建議:
    若是高強度的腳踏車訓練,在數據顯示出對行走功能有潛在好處,未來研究應評估腳踏車結合其它任務型活動並比較其效果。

腳踏車訓練建議參考